台美日韓聯手 清楚抓出雷雨胞

台美日韓聯手 清楚抓出雷雨胞

玉山氣象站2020年觀測到嘉義出現積雲雷雨胞。(中央氣象局提供)

2022/06/12 05:30

〔記者陳心瑜/台北報導〕短延時強降雨屢屢造成積淹水,且頻率年增,但目前對強降雨的生成機制仍難掌握。台灣與美、日、韓合作進行台灣氣象界二十年來規模最大豪雨觀測與預報實驗,團隊已透過從美國運到台灣的「S-POL雷達」觀測影像,首度清晰看到雷雨胞一個個「排排站」的畫面以及數量,能用來判斷雨勢大小、下多久、降雨範圍,精進預報,令團隊大為振奮。

5月梅雨季觀測到8月颱風季

中央氣象局表示,跨國團隊共同執行整合國內產官學研的觀測儀器,團隊也向科技部提出三年期整合研究計畫,提高雷達觀測的「解析度」以及提高劇烈天氣期間觀測頻率,結合S-Pol雷達、氣象局現有雷達及探空設備、國家實驗研究院等,從五月中梅雨季開始觀測到八月颱風季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…

S-POL雷達針 垂直掃描雲層

美國國家大氣科研中心資深研究員、李文兆博士說,過去的傳統雙偏極化督卜勒雷達影像「黑畫面較多、(解析度)顆粒也較大」,看得到雷雨胞,但看不清楚數量,影響判斷。最先進的S-POL雷達針對雲進行垂直掃描,十秒鐘左右可得到一幅影像,反觀都卜勒雷達需花六分鐘層層掃描、拚湊。

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說,雷雨胞從生成到消散水滴變化不同,像是醞釀期有很多冰雹,好的雷達影像可將降雨時間、地點預測得更準。

提升準確度 避免衝擊民生、農業

另外,由於劇烈天氣發生期間須密集觀測以取得資料,氣象局也將每天施放兩次的探空氣球提高到四次,並設計全自動的探空氣球施放系統。

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則說,梅雨成因複雜,目前「監控」大於「預報」,以今年幾波梅雨為例,第一波(五月十三日至十六日)報到的梅雨,原本各國模式都報得大,但六小時前才發現主結構仍遠,最後雨下得沒有預估的多;第二波(五月廿二日至廿六日)原以為結構較第一波微弱,但下得卻比第一波大,預報落差衝擊民生、農業。

彭啟明建議,應拉長觀測期間至颱風季九月底止結束,取得更多資料,由於台灣地形複雜,颱風路徑稍微偏五十公里,降雨範圍、雨量結果完全不同,也希望藉此國際大型計劃解決預警的問題,畢竟台灣有特殊的天氣現象,需靠本土研究解決。


自美運來的S-Pol雷達已進駐新竹港南風景區海堤,從五月中梅雨季開始觀測到八月颱風季,盼提升對梅雨鋒面、颱風雨帶觀測。(記者陳心瑜攝)


「S-POL雷達」影像,首度清晰看到雷雨胞排排站、數量,圖左側為傳統雷達影像,右側為S-POL雷達影像,可見左側解析度較差、黑影範圍大。(中央氣象局提供)


小檔案-劇烈天氣觀測 精進預報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