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甸基金會表示,目前提供到宅或是日托班等不同的服務形式,並不定期舉辦外展服務,帶著遊具和教具、開著早療行動車到各地進行宣廣,除希望讓社會大眾更能接觸、認識早期療育的重要性,也藉此發現未被挖掘的發展遲緩兒,及時找出他們、及早治療。(伊甸基金會提供)
2022/06/14 21:34
〔記者楊綿傑/台北報導〕疫情升溫,學校以實體搭配線上課程進行教學,然而對需要早療的慢飛天使來說,卻是另一種挑戰,為了不使早療效果功虧一簣,伊甸基金會推動「線上早療」服務,不只每日電話、視訊關懷,也絞盡腦汁透過自製影片及搭配實體教具方式,維持住早療的進度,但疫情影響之下,資源更加匱乏,呼籲社會大眾支持並關注慢飛天使成長的步伐。
伊甸基金會表示,對慢飛天使來說,早療的持續性非常重要,許多小事都得靠每天不斷的練習才能學會,一旦暫停,很可能全部重來。像是用湯匙吃飯,對一般小孩來說可能1至2週就能上手,但對肌肉張力不足的發展遲緩兒來說,就得經過幾百次的反覆才能熟練;或是語言發展方面,好不容易透過老師的引導和同儕的陪伴而有進步,一旦關在家、缺少練習及刺激,就很容易又退回原樣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…
伊甸基金會指出,為了讓孩子停課不停學,各單位老師都使出渾身解數,除了基本的電話或視訊關懷外,單位也會將實體教材包寄到家,老師們透過錄製教學影片或是線上直播,希望讓孩子們在家也能跟著做,所以在追求停課不停學的過程中,家長也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,若有積極配合早療的家長,往往都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更多進步,老師們也會鼓勵家長,可多加利用家中現有的材料來製造教具,讓孩子在遊戲中也能進步,讓家也成為學習的場域。
伊甸基金會舉例,今年4歲的庭庭是23週出生的早產兒,出生時只有500多公克。7個月大時,經醫生判定為左腦損傷,口腔功能異常,四肢也都有些問題,在去年初進入伊甸日托療育服務,現在已經可以獨自站立及行走了,認知能力也有很大的進步。而在連續2年防疫在家的時間,家長也會配合老師的教學,在家打造簡單的遊戲關卡,讓庭庭持續練習手腳的動作、認知等。
伊甸基金會也提到,對早療家庭來說,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像奇蹟,然而許多現實因素可能使他們錯失黃金療育期,希望透過正確觀念的宣導、專業單位的教學加上家長的支持,與社會大眾的愛心,陪伴更多慢飛天使勇敢向前行,呼籲民眾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。